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浑天仪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浑天仪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浑天仪的工作原理?
  2. 什么是混天仪?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浑天仪的工作原理?

浑天仪是依据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浑天说而制造,它是反映浑天说的一种仪器。

宋朝浑天仪历史-宋朝浑天仪历史背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浑天仪是浑仪浑象的总称。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周朝就有人制造出了浑天仪,南北朝时期,太史令钱乐之也铸造过一座浑天铜仪,宋朝以后的梁代基于种种原因也制造过浑天仪。那时的浑天仪相当于形象化的星图,但是其功能与作用显然都是强于星图,而且从制作上来讲也比星图困难。但是当时的技术使得浑天仪的不够准确。

张衡发展和完善了古代的天文学说:浑天说,并且更加勤奋的专研于天文。最终,元初四年,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并改进出了前无古人的铜铸浑天仪,最外层周长长达一丈四尺六寸,并增加了二十四节气等等天象。

宋朝浑天仪历史-宋朝浑天仪历史背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的伟大之处在于,浑天仪上有两个漏壶,滴水可以推动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可以比较精确地呈现出各种天文现象,所以当人们从室内观测浑天仪呈现的现象是,惊人地发现竟然与外面观测到的一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比较准确地观测天体的浑天仪。

国际天文学界已经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以便纪念张衡的杰出贡献。 浑天仪的发明让中国科技史又划下了光辉的一笔。张衡的伟大贡献让人敬佩。

宋朝浑天仪历史-宋朝浑天仪历史背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漏水转浑天仪简称浑天仪,为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的一件天文仪器,属水运浑象,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

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浑天仪运行的原理基础是利用齿轮和设计巧妙的水力“滴漏”,带动浑象 绕轴旋转,使浑象的旋转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浑象每转一圈,也就等于地 球自转一圈。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很怀疑浑天仪是否真的能观测天象。

张衡为了证明自己设计发明的浑天仪真的能观测天象,进行了一个小测试。他在室内依据浑天仪的显示说出外面星星的位置,与户外观天象的人所看到的星象完 全吻合,直到这时,人们才相信浑天仪真的能观测天象。

什么是混天仪?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早期结构如何已没有记载。而最早有详细结构记载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仪和四游仪组成。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唐朝以后所造的浑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仪相似,只是圆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随着浑仪环数的增加,观测时遮蔽的天区愈来愈多,因此,从北宋开始简化浑仪,到了元朝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浑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天球***---地平圈,以象征地。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通常认为浑象最初是由西汉耿寿昌创制。东汉张衡的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演示部分。以后,天文学家还多次制造过浑象,并且和水力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运动同步的效果。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瓒,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浑象和自动极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浑天仪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浑天仪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