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学家评价隋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学家评价隋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朔评价汉唐盛世?
王朔是这样评价的:汉唐盛世是汉朝和唐朝时文治武功及国际声望较强盛,所以人们将汉唐两朝出现的盛世统称为汉唐盛世。
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是汉唐两朝的共同特点。汉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而唐朝则有贞观之治、***盛世等。
用成语概括隋唐历史的特征?
隋唐历史可以用成语“繁荣昌盛”来概括。这个成语既表达了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也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昌盛。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广泛,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因此,“繁荣昌盛”这个成语可以很好地概括隋唐历史的特征。
你如何评价洛阳在唐朝时的历史地位?
唐朝的国都始终是长安,既就是武周那十几年,也尊长安为京师,洛阳仅为神都。唐朝的陪都比较多,太原、成都、凤翔、洛阳等,都是长安的陪都。洛阳不仅是唐朝众多陪都中的一个,而且是标配的陪都,在四大陪都中地位略高一筹。
看隋唐演义就明白了 李世民家 还有皇亲国戚权贵都在长安 人太多了 不折腾 自己和大臣到洛阳办公休闲 电视剧讲的西安如同农舍 洛阳是奢华豪宅 所以后期把西安修整一下
谢谢谈文论史邀请。洛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二千多年前,洛阳就是西周、东周的国都。到了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均定都洛阳。到了唐朝,唐太宗开始营建洛阳宫,把洛阳作为长安的陪都。待到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索性改洛阳为神都,在洛阳登基做起了女皇。改***为大周,驻守洛阳,统治全国,主持外事内政。至此,洛阳取代了长安政治中心的首都功能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风光了一把,这时间大约为十五年左右。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武则天选择洛阳为神都,说明武则天对洛阳是情有独钟的。要不她怎会举***全朝之力迁都洛阳呢?据传,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最大的那尊菩萨石像,就是依照武则天本人的脸型***的,因为武则天信佛,她喜欢洛阳郊外这片山地。直到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洛阳才渐受冷落,失去了昔日辉煌。
唐朝时期的洛阳,好比宋朝时期的临安,民国时期的重庆,都是临时避难所,只不过武则天是为了摆脱李唐势力的阻力,方便行政实施贯彻,不得不出此下策,说到底洛阳还是一个小三,不能和正宫平起平坐的。
隋唐时期是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和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有什么不一样吗?
秦汉时期大统一诞生了强汉天下和大汉民族,产生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大帝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汉土”的汉宣帝。
随唐时期大一统产生***盛世,繁荣壮大了大汉名族。
两个朝代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朝代,同时也是开疆拓土,张我国威的朝代。
秦汉结束了东周以来500多年国家不统一,社会混乱的局面。
而隋唐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唐朝建立期间400多年的社会动荡,混乱的局面。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奠定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而隋唐时期则是将这个制度推向成熟。
有一种说法是隋唐只是在秦汉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笔者不是十分认同。虽然这两个时期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隋唐时期也不是没有建设性、开创性的建树。
而且虽说开创总比后续发展强,但是不可抹杀后续的发展的重要。因为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说他的出生比他的后续的成长更重要,这两者是等同地位的。没有出生就没有成长,但是没有成长,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成熟,这两者都很重要。
而秦汉时期的经济和隋唐是不能比的,这是历史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高度繁荣的一个时期。富强、开放是隋唐时期的主流。
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一个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十分频繁,唐代是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等。周边国家纷纷向中国派遣留学生。
秦汉时期出现了“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而隋唐开放包容的民族自信则使得隋唐***取民族宽容的政策,所以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在这个时期不断加强。
而隋唐大一统较秦汉大一统明显不同的是,他的选官制度出现巨大变化,也就是科举制度的产生。这个虽说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了,但是真正成熟是在隋唐时期。
汉代丝绸之路
唐朝丝绸之路
玄奘西行路线
鉴真东渡
谢邀。隋唐,继秦汉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时期。
公元6世纪后期,混一南北的隋朝终于诞生。这个新王朝辖有农民数百万户。***又实行府兵制度,把一部分民户编入兵府,服兵役,从而保证了兵员的来源。兵府的数目,腹心的地区多,边远的地区少,使中央***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
隋朝首创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科举不仅是皇权团结整个地主阶级的办法,还向除从事几种被视为“贱”的职业以外的民户开放,欢迎他们的子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加入地主阶级的阵营。
隋朝完全有可能长治久安,但是它同800年前的秦朝一样,二世而亡,共仅38年。父亲杨坚创业,儿子杨广便成为亡国之君。
秦汉是一个繁荣富强的王朝,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至今仍以汉为族名。在当时的世界上,汉和罗马东西辉映,是两个最发达的帝国。
大一统不仅是地域统一,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统一,比如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全国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等等,而统一仅仅在政治上和地理上统一。
要回答“隋唐时期是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和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有什么不一样吗?”必须得从他们在统一之前所面对的不同的局势进行分析
一,秦汉和隋唐统一之前面对的局势区别
秦汉时期统一前,面对是周朝创建的封建帝国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主要体现是由共主给宗室、王族、功臣分封领地建国以拱卫中央。周幽王死后,周朝宗氏分裂,政令解体,大小诸侯开始兼并,经历了春秋五霸时期最后来到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最终剩下秦、韩、赵、魏、楚、齐、燕这七只大鱼了。到了秦国最后统一,整个大分裂时间有500多年之久,这个时期的思想是百家争鸣,并无宗教信仰问题。
隋唐时期统一前,面对是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主要体现是官僚士大夫组成的政治集团,形成的这种体制主要是汉朝察举、征辟出士的选拔官员制度造成的。特别到了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像最典型的袁绍四世三公家族,这些人形成了最大的地主,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天下,最终变成士大夫的领袖。门阀大族在本县本郡具有垄断性,实际已经统治了地方,形成了变相的封建贵族势力。东汉灭亡到三国鼎力到晋朝统一,晋朝最后走了和周朝一样的体制,分封宗室拱卫中央,经过八王之乱,最后灭亡。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建立,东晋灭亡再进入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最后统一,整个大分裂时间有400多年之久,这个时期由于外国佛教的传入,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经过秦汉的发展为本地的道教,陷入了宗教之争的问题。二,秦汉和隋唐大统一的区别
秦汉统一时期,秦朝是创建了新的中央集权郡县制代替周朝的中央共主分封制,从封建贵族世袭***转移到代表平民统一***,让中国的版图确立,创建新的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汉朝让中国民族的形成才有我们现在叫汉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中国文治思想创立,再从平民的统一***转移到士人***,创立选拔官员的察举和征辟制。秦汉军队从周朝的封建贵族领地军团,老百姓只能负责种田后勤到秦汉有战事全农皆兵,无战事耕种的耕战制度转移。秦对匈奴是修长城防御政策,汉朝先是和亲到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被迫转移去了西方。
隋唐统一时期,隋朝是再建立中央集权郡州县制代替魏晋南北朝的中央共主士族门阀,从士族门阀***转移到代表平民统一***,让中国的大分裂再次统一,没有像西方罗马帝国灭亡到现在欧洲还无法再次统一的境况,修建京杭大运河等。唐朝在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基础上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度,地方***在秦汉郡县制基础上创建了郡州县制度,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州分为上中下三等,创建代替汉朝选拔官员察举、征辟制度的科举制度,创建代替秦汉全农皆兵耕战制度的府兵制,府兵制是从百姓中挑选精兵进行专门训练,让耕战分离,这种制度军队的战斗力比秦汉时期强,所以隋唐对突厥是比秦汉对匈奴付出代价最少、时间最短就直接征服,隋唐都坚持的对高句丽持续用兵,短时间把外部强敌全部解除。总结:秦汉时期大一统是创造了一套全新的体系来治理国家,隋唐时期第二次大一统是升级了秦汉第一次大一统全新体系来治理国家。因为秦汉治理体系主要出现了官员选拔、地方郡县制、全农皆兵三项的漏洞,导致汉末到隋统一中间400多年大分裂。秦汉官员选拔出现士族门阀后来用科举制度代替,郡县制地方权力太大导致汉末群雄割据后来用郡州县制代替削弱地方权力,全农皆兵导致修长城和汉武帝把整个国家打的一穷二白后来用府兵制代替,付出比较少的代价短时间就把外敌给解决了。因为隋唐对秦汉的治理体系的升级完善,所以后来宋元明清只需要比较短时间就可以再造统一,不需要像隋唐中间经过长时间的大分裂才能统一。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学家评价隋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学家评价隋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