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何有一些人将正史视为异类,觉得三国正史比《三国演义》更不可信?
  2. 《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历史公众号把《三国演义》当成真实历史?

为何有一些人将正史视为异类,觉得三国正史比《三国演义》更不可信?

对于这个问题,我挺无奈的,因为我看过《三国志》,从文学性和精彩程度来看,确实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没有办法相比。二十四史里面,如果说通俗易懂、兼具史学性和文学性的恐怕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成书晚于《三国志》,因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和一些民间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如果把***当做正史来看,才是真正的悲哀。但是***演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正史对于很多人来讲却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三国演义》的受众远远多于《三国志》。所谓先入为主,接受了诸葛亮的多志和曹真的无能,而看到正史记载里关于曹真的描写,就有点怀疑其真实性了。

事实上,为了***的效果和烘托主要角色,罗贯中将很多并没发在诸葛亮身上的事,都强加到了诸葛武侯的身上,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比如用计火烧新野和博望坡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又如著名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只不过是为了烘托武圣关羽的英雄形象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相信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接受残酷的事实。《资治通鉴》的主要编撰者司马光就曾经说过:“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书是给皇帝看的,本来就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最高的管理者。

三国历史真假-三国历史真假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狭隘的认知,会让人无法看到机会和失去选择的能力。当我们放弃喜闻乐见的戏说,本着求知的态度去阅读正史时,你会发现字里行间自有妙处,也会理解文学作品和正史不同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历史真假-三国历史真假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爷爷喝了一辈子***茅台酒,结果喝到真茅台酒时,却认为是***的!

我爷爷抽了一辈子***中华烟,结果抽到真中华烟时,却认为是***的!

三国历史真假-三国历史真假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常听人说某一个人很坏,把一个后背上刺了四个字的好人给害死了。这个坏人和他老婆被塑成像跪在那里。

后来听说这个人不是很坏,那个好人也不是很好。完全颠覆了自己一直以为的认知形象,便会接受不了!

当大白脸曹操,忽然变成了一个英雄,就是完全颠覆自己的顽固印象。

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忽然就是一个平凡人,就是颠覆了自己的顽固印象。

能够颠覆自己印象的东西,自然就会被视为异类。

大部分人都是演义,所以正史就是异类!

《三国演义》是***,可以虚构,虽然演义给人的评价较高,有七分史实三分故事的评语,但它还是***,可以通过适度改编,融洽前后的断续使故事服务于主题,读起来更通顺更合理。史实如《三国志》等,它是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分为三部份,本纪下再设传记,这样读起来有条理,缺点却是连贯性不够,加上史书求实的文笔,读起来枯燥无味,难有好感。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语言,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浅白的文言,笔法富于变化,写作时***用对比映衬,波澜曲折等叙事方法,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其尊刘贬曹的立场鲜明,更在***中塑造了人们所称道的号称“三绝”的人物,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些写法,让人印象深刻,又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观,爱憎分明,忠奸明显,全书写了四百多人,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各类人物各有共性,跑龙套也有他的特色如蒋干。同类又人物各有个性,如张辽关羽同又不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不论其好坏,正是一种受演义深层影响的说法。现在流行的演义据说出自明朝嘉靖本,三国演义一出,嘉靖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可见其影响之大。

但***毕竟是***,文笔免不了虚构,不比史实受制于史料不敢天马行空。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事,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三英战吕布事,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早了孔明出山五年。智算华容事是罗贯中为了往孔明脸上贴金而捏造的,曹操到江陵后也感叹刘备方见事稍迟。为人所传颂的美女貂蝉和连环计,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的貂蝉,乃是宋、金、元戏剧家***家创造出来的。还有甘宁之死、黄忠之死、骂死王郎等史实无踪迹可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演义胜在可以创造,根据史实发挥想象力,把史料缺失的部份补上去,说三国演义是在史书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倒不如说它是结合了裴注三国志,资治通鉴,历代评话集大成者,所以它的老练到位,论人心、论智谋,说宫廷、说民间,都是洋洋大观,糅合了历代兵法精华,人心向背,忠奸爱憎,成为一本热度不减的***。先读三国演义,再读三国志,自然有格格不入感,总觉得史实不如演义实在和合理。

一些人觉得三国正史比演义更不可信,我觉得是这样,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且罗贯中写的更是历史逻辑严谨,广大人民群众其实已经接受了罗贯中描绘的三国世界,认为本来的三国世界应该就是这样的,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相反,我们的三国正史,寥寥几笔,好多事情要么是没记录,要么就是前后逻辑衔接不够。比如:马腾是关中军阀,可他最后却入朝,由其子马超掌兵。为啥要入朝,正史肯定不会记载那么详细,普通的群众看着就有些“不和逻辑”。

其实,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的那些东西,普通大众看不懂,所以无法进行广泛传播。相反,像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甚至诸如我这样的头条历史达人,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历史学家研究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翻译给了普通大众,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观点甚至感***彩,而且我们的翻译就更容易被很多普通大众所接受。比如:“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源于曹操征张绣,但是《新三国》写成曹操征袁术时说的,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认为是曹操征袁术时说的,这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一家之言,可以探讨。

三国志的确不能完全相信。此书如果仔细研究后,有很多疑点自相矛盾和无法理清之处。这里面肯定有政治压力存在,很多事实作者不敢写清楚,写是写了,只是模拟两可,其中就磨灭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只把他的功绩全部归功于政治手段。当然曹门望族与司马家族都不想让自家丢失颜面,三国演义恰恰是利用***特点,史实为佐证,其中真真******虚虚实实不受政治胁逼。人物故事用添加手法,夸张,强化手法,有的内容无中生有,同时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时间都是真真实实。其中刘备兵败,穷途末路投靠刘表,之后不管他是三顾茅庐还是徐庶推荐或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这些都是***特点,但是有了诸葛亮才有三国鼎立的事实。如果说诸葛亮只是靠吹吹牛逼就能吹个三国鼎立,那就是神。当年苏秦张仪靠嘴皮连秦纵横,吹死了也只能是拖延六国被灭的时间而已。而一旦发动战争靠的是军事才能,不是靠吹牛逼吹出来的。火烧赤壁是周瑜功劳,但是周瑜打赢了又凭什么把荆州借给刘备。这就特么等于我去干活养自己爹啊!有这好事谁来给我。攻克汉中庞统死于落凤坡,***不在刘备身边,不是孔明难道是黄忠和魏延攻克的,他们有这本事就不必要庞统跟随了,换句话说要军师毛用。谁都知道曹操是个军事家尤其喜爱孙子兵法并注释过孙子兵法,统一北方时一往无前。为什么诸葛亮出山后丢荆州,失汉中。三国志虽然承认了三国鼎立但始终不承认诸葛亮是军事家,未免自欺欺人。

《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历史公众号把《三国演义》当成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不是真实历史,是明代作者罗贯中在陈寿写的,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发挥,许多事实属凭空虚构,进行美化、丑化、张冠李代,移花接木,的描写,内容七分***,三分真。不符合真实历史,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写得像***真事一样,非常激烈精***,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是一本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

三国演义只是 明朝 罗贯中先生写的一本******,为什么叫演义,而不是叫“志”或者“史” 已经就说明问题了,作者是带着儒家思想以及符合时代潮流历史背景来创作的,并带有个人的喜好来评判,归类美化或丑化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带有正统汉家思想的一部主流***,人物没问题,都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历史***就有很多的虚构和夸大其词是以***的写法拿来展示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的时候看这本书看到诸葛亮死以后就不愿意看了,后来读的书多了才知道,还有三国志,三国列传等等,以至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说三国的时候很多的观点也是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大受欢迎,很多历史公众号只是搬运而已,不是原创,可能连三国演义都没读过,不值一提。

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本***,作者为明代的罗贯中,而真实的反映三国时期历史的书籍是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既然《三国演义》是一本***,就含有虚构成分。这本***是以很多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形,在此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喜好刻画了仁厚的刘备,狡诈的曹操,智慧的诸葛亮,勇猛的张飞,忠义的关羽,狡黠的曹操,心胸狭隘的周瑜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其中张飞喝断当阳桥,诸葛亮三气周瑜,貂蝉善用美人计离间董卓父子等情节皆为虚构,与真实历史有很大出入。鉴于作者罗贯中受传统的汉家文化影响,他在书中褒刘贬曹带有个人的倾向性,所以《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有着高超写作艺术的章回体***,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文学欣赏,而不能全部当作真实历史进行历史借鉴。

第二个问题:当前很多历史公众号为了博众人眼球,不辨真伪地误把深传于民间的***《三国演义》当做历史,着实误人子弟。尽管这本***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跌宕的情节,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在文学艺术上取胜,而又经过了舞台戏曲***的传播而深入人心,所以一些历史公众号哗众取宠,将其视为历史混淆视听。奉劝一些历史公众号面向特定读者,不该混淆是非,而应秉持严谨科学负责的态度,历史是历史,***是***,不能等同视之以免贻误后人。

罗贯中不仅写了《三国演义》,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也就是《三国演义》)

可以看出,罗贯中是***家,写***的,从《三国演义》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演义”,何为“演义”?就是长篇***,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历史架空***,就是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时间等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以此为背景写的***,比如二月河的“王朝”系列,都是同类,

《三国演义》部分肯定是真实的啊,但是,毕竟是***,真实的比例并不高,只有时间、人物、时代背景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构的。

罗老的《三国演义》太神了!

罗老写的《三国演义》是一部***,里面有好多被神化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诸葛亮,整部***沿用历史的发展线络,各种英雄人物和历史***也是真实存在的。

诸葛亮几乎被罗贯中写成了妖人,能呼风唤雨,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 我们看看他的出场,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领兵10万,直奔新野而来。此时刘备兵微将寡,诸葛亮临危受命,指挥军队,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一场大火将曹军烧的溃不成军,保住了刘备暂时的落脚地,新野。而历史上大败曹军的是刘备,也是直接指挥者。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战役“赤壁之战”,更是将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能呼风唤雨。这一章节中出现了最被大家称赞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

其实诱使曹操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的人是周瑜,“火烧赤壁”的直接策划者也是周瑜。

  •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负责后勤工作。罗贯中之所以这么些,就是想刻画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
  • ***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剧中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就是最成功的典型,现在关羽的雕像,都是按照***剧中的人物形象雕刻的。

由于***《三国演义》的引导,大家把***理解为了真的历史,这也就是好多创作者把《三国演义》当成正史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