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方县明朝历史,以及大方县志历史记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龙场镇历史变革
- 2、大方县历史沿革
- 3、贵州小七孔建于什么朝代建的
- 4、大方历史沿革
- 5、贵州宣慰府简介
龙场镇历史变革
1、到了1992年,龙场镇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建制改革,随后并入其他区域,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今天的龙场镇。这次变革不仅是地理版图的变更,也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见证了龙场镇的发展与变迁。
2、早年间,龙场隶属于大方县,后来归属纳雍。1953年,龙场乡的成立是由龙场、小坝、地尾三个区域合并而成。1958年,进一步发展为龙场人民公社。1984年8月13日,龙场正式升格为镇,隶属于龙场区。
3、年,高等级的关兴公路通车后,龙场镇有了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本地的煤炭***凭以源源不断输往外地,同时也给本地的居民带来很多的实惠,为龙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大方县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大方县建置为州,并在此设立大方城。清朝时期,大定府和大定县相继设立。到了1958年,大方县的名称沿用至今,取自古城名。2000年的行政区划中,大方县管辖着10个镇和26个乡。
大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在此地筑建了大方城并设立了州。清朝时期,大定府和大定县相继建立。1958年,这个地方改名为大方县,以古城的名字命名,成为了今天的行政区划基础。
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原名打鸡阆,系彝语译音,意为“梯坎上面雄鹰居住的地方”,1932年谐音为今名。1950年为达溪乡。1953年设达溪、果这、坝子、雨卷、聚河等乡。1958年建达溪公社。1962年建达溪、坝子、雨沙3公社。1984年置达溪镇和坝子、雨沙乡。1991年合并置达溪镇。
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其木质结构,三层高,歇山顶,四面廊,占地面积达9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6平方米。该建筑在198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进行了维修。大方县文管所在维修后的旧址内,举办了一场革命文物展览。
乐治,这个位于历史长河中的小镇,曾于明清时期被称为“卧这”,民国时期则改名为“卧这猫场”,名字背后蕴含着“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其发展历程曲折而复杂。在1941年之前,乐治隶属于大方县,随后调整划归至归纳雍。
贵州小七孔建于什么朝代建的
贵州小七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以下是关于贵州小七孔建造时间的相关信息:建造年代:据记载,贵州小七孔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具体时间为万历十年八月。建造地点:该桥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境内,是两江之间的古建筑。
贵州小七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以下是关于贵州小七孔建造时间的相关信息:建造年代:据历史记载,贵州小七孔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具体的建造时间有碑文为证,碑文上刻有“万历十年八月建于大方县”的字样。历史地位:贵州小七孔桥曾是当时贵州著名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历史文化价值。
始建年代:小七孔桥始建于唐代,当时被称为“七孔拱桥”。变迁历程:由于当地水位变化较大,历经千百年风雨,桥面多处损坏,桥洞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七个洞口减少到现在的六个。尽管如此,小七孔桥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气息,成为历史的见证。
贵州小七孔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关于贵州小七孔桥历史的详细介绍:建造时间与保存状况:小七孔桥始建于1416年,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桥面仍然完整,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历史背景:荔波小七孔桥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这是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桥梁,被视为贵州历史文化的经典表征。建造传说: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名叫陈拱的桥梁***,他利用大量的石头和土块拼凑成七个拱形建筑,用以支撑桥面。桥面上连接着七个洞,从而形成了如今的荔波小七孔桥。
大方历史沿革
大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在此地筑建了大方城并设立了州。清朝时期,大定府和大定县相继建立。1958年,这个地方改名为大方县,以古城的名字命名,成为了今天的行政区划基础。
明朝时期,大方县建置为州,并在此设立大方城。清朝时期,大定府和大定县相继设立。到了1958年,大方县的名称沿用至今,取自古城名。2000年的行政区划中,大方县管辖着10个镇和26个乡。
大方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它的原始名称大枫寨。在民国时期,它曾短暂被称为大宁乡,随后与大全、石濂、绥靖乡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大濂乡。建国初期,大方行政村应运而生。1953年,它正式改称为大方乡。1958年,大方乡隶属于七一人民公社,1961年,从七一人民公社独立出来,更名为大方人民公社。
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其木质结构,三层高,歇山顶,四面廊,占地面积达9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6平方米。该建筑在198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进行了维修。大方县文管所在维修后的旧址内,举办了一场革命文物展览。
贵州宣慰府简介
贵州宣慰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蜀汉时期,原址位于大方县北郊螺蛳塘畔的罗甸王府。在明代,它正式更名为贵州宣慰府。然而,这座辉煌的建筑在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因战争不幸损毁。如今,经过重建,这座占地137亩,总建筑面积达到7968平方米的“一场八院九层”贵州宣慰府重新屹立,展现了其昔日的风***。
贵州宣慰府,背靠云龙山,前临螺蛳塘,座东北向西南;***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九层八院”分级跃上,梯级递进。平面俯瞰两头小,中间大,如同虎头的抽象造型,寓意龙腾虎跃。整座建筑,从正面看去,有如龙腾珠乍之势;从背面俯视,酷似虎跃渌水之威。
贵州宣慰府是明清时期贵州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司建筑群之一。在宣慰府中,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 大观楼:位于宣慰府的中心位置,是宣慰府的标志性建筑。
关于大方县明朝历史和大方县志历史记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