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意义?
  2.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3. 隋朝及唐朝制度创新的表现?
  4. 隋唐之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有哪些?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意义?

隋朝是中国历经长时期战乱后重归统一的时代,为了适应新的局面,巩固统治,隋统治者***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其中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度是最重要的改革创新措施之一。

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唐朝基本延续了隋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予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国家一直沿袭的政治制度直到清末。

相对于以前复杂、低效的***机构,隋在中央设五省,因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和尚书省下辖的吏户礼刑兵工六部为最主要的***机构,以上机构一般概要称为三省六部制度。

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时宰相名额扩大并设立了政事堂,并吸收低品级官员参与宰相事务,这有利于发挥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更加是为了加强皇权,反映了曹魏时代以来皇权和相权的争斗。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大帝国建立后提高行政效能和扩大统治组织的要求。

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创新是开创了科举取士,也就是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和品评的机制,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隋炀帝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隋朝及唐朝制度创新的表现?

一、制度方面

1、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将其进一步明确划分职能;

2、科举制。隋炀帝时正式形成,贞观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到***年间提高其地位;

3、府兵制。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并增加了军付的数量,到武则天时期崩溃,唐玄宗建立募兵制,并为后代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施行租庸调制。

二、农业生产工具

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的用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

隋唐之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有哪些?

隋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分析

秦汉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在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隋唐以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逐步东移,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人口增长过快,关中***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国都肯定是大都市,大都市必然是人口大城。查阅有关资料,以长安为例,公元前100年,西汉天汉元年,长安城里人口大约25万。到了公元613年,隋大业9年,长安城内人口大约49万。到了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长安城内人口达94万,接近100万。与天汉元年相比,增加了三倍。

国都人口增加了3倍,国都周围地区的人口应该同比例增加。人口成倍成倍地增加,但关中地区的土地没有成倍增加,粮食产量没有成倍增加,其它的消费***也没有成倍增加,***供应不足必然带来国都外迁。

宋朝定都开封,元明清定都北京,而不是定都长安,很明显东部更有利于获取***。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凿通,江南的米粮通过运河很容易运到开封和洛阳,但是运到长安,需要经过落差较大的晋陕峡谷,难度太大。所以隋唐都积极营建东都洛阳,当长安粮食不够吃时,就到洛阳去吃。武则天直接把武周的首都定在洛阳,容易获取***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2、 黄河中上游过度开发,后劲不足。

自西周兴起到隋唐,黄河中上游孕育了灿烂文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也集中在黄河中上游,经过长期开发,特别因为战乱导致的重复开发,至隋唐时,黄河中上流的***已经透支严重。

因为人口增多,黄河中上游的森林***、植被***开发严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积淤积,又给下游带来灾难。因为过度开发,中上流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客观上也导致政治经济中心东迁。

3、 战乱频仍,人口东迁带来经济中心东迁,反过来促进政治中心东迁。

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北方进入长期的战争***期。先是三国,后来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再后来是五胡乱华南北朝。由于长安、洛阳是国都,战争不管从哪里发起,最后都会烧向关中。即使到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战火也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烧。

在各种战乱下,富饶的关中平原,经常血流成河、赤地千里。老百姓受不了战乱的袭扰,自觉地从西向东或向南迁徙。农耕文明,有人才能发展经济,人口东迁,必然带来东部经济逐步发展。而东部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政治中心向东迁移。

4、 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国防前线东移。

五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陆续崛起!先是辽、然后是金、再然后是蒙古,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必然带来国防前线东移、北移。

特别是元明清,直接定都国门,天子守国门。都城的东迁,必然带来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东迁。

5、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政治经济中心东移。

隋炀帝为了享受开通了大运河,却阴差阳错地开通了一条水上通衢。既便利了南粮北调,也便利了军粮北运。实在是“苦在当代、利在千秋”。

隋唐时,大运河通过通济渠,直接水上运输到洛阳。洛阳在隋唐时就是长安的备用粮仓。

北宋直接定都在通济渠上的汴州,也是考虑到运粮的方便。

元朝因为定都北京,大运河经通济渠到板渚再折向东北,相当于三角形走了两条边,所以元朝将大运河改道,取直直达北京。就是为了方便经略国门。

国都东迁,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也成必然,大运河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外,自东晋衣冠南渡,南方经济飞速追赶北方,到了南宋,完全超越北方。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米粮能快速北运。有了这个保证,元明清才能死心塌地的定都北京,而不用迁都江南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课件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