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辟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辟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宋朝时如果老人70岁不死则按照僵尸烧死,是真的吗?为什么?
谁告诉你“宋朝老人70岁不死就按照僵尸烧死”呢?简直是胡说八道。
到目前为止,汉民族建立的朝代没有一位皇帝颁布老人不死就烧死的法令,也没有资料证明民间有老人不死就活埋的风俗。
大宋是赵匡胤建立的朝代,老赵是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亲们想想看,哪个朝代的更迭不是血流成河,白骨成山呢?老赵却是个例外,他不但没杀前废帝柴宗训,而且发文规定,后世皇帝要善待柴氏子孙。
意思是说,咱们的江山原来是人家柴家的天下,咱们要有感恩之心。老赵还为柴家颁发了誓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规定柴家后代只要不是谋反罪,犯法可以免死。
一个善待政敌的皇帝,他会发出“烧死70岁老人”的法令吗?
再者说了,有宋以来,没有听说有僵尸一说。僵尸出现在清朝,所有的***资料,表现僵尸的都是清宫剧。
即便是清朝,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依然是奉行敬老尊老爱老的传统。
康熙和乾隆多次举办“千叟宴”,目的就是弘扬尊老爱老之风气。清朝尚且如此,宋朝只会做的比清朝强。
事实却如此,两宋是弘扬古代孝道的巅峰时期。
朝廷专门制定了七十岁官员退休的——“致仕”制度。规定到七十岁或者没到七十岁,但有病在身的官员可以退休,给半俸,然后再发给米、面等物品。
对于七十岁的老百姓,由于孤老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朝廷成立了“福田院”、“居养院”等***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养老院”,来保障这些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宋朝救济的渠道很多,范围在50岁往上的老人,与此同时还加强孝道的宣传,打击各种不孝行为。在选官任命上强调道德、孝悌品行,形成一种浓厚的行孝氛围,让不孝之人成为过街老鼠——***喊打的局面。
综上,我真不知道“宋朝70岁老人不死就当僵尸烧死”的传言从何而来?
纵观整个历史,民间确有“60不死就活埋”的传说,各地也陆陆续续发掘出了一些“瓦罐坟”,还煞有介事地介绍,说老人到六十不死就把他丢在山上一座没有封顶的坟中,每天送一次饭,然后就在坟顶砌一块砖,直到封严实坟墓也就完事了。老人不死也是死了,就等于葬老人了。
传说归传说,汉民族没有做这等缺德事,有人说这是元朝游牧民族的传统风俗,目前还没有出土文物支撑这种观点,“瓦罐坟”至今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
文/秉烛读春秋
据说这件事多见于民间野史、传闻。但是在正史上却没有白纸黑字的记载。在野史中把这些做法称做:瓦罐坟”、“花甲葬”、“六十还仓”......。那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贫瘠。人们到了老年,年老力衰,一身伤病,没有力气去从事生产。因而成为了部落、家族的负担。所以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被家人活埋或者抛到荒野任其冻饿而死。
到了秦朝,传说秦始皇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也有人推测说那是因为秦始皇担心老人会把秦灭六国的故事传给后人,鼓动后人反秦复国。因为下达了一项政令,一旦年岁达六十岁的老人就要被活埋。
当时秦朝人心惶惶,想方设法去隐藏家中老人。整个秦朝上下顿时不见老人的踪影。直到有一天,咸阳中出现了一头怪兽。这头怪兽体大如牛,头尖耳小,一张嘴就会露出满嘴獠牙。咸阳城中民心大乱。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知道这头怪兽的来历。
民间对于这头怪兽也是纷纷推测,是不是因为秦始皇违背天意灭了六国,因此上帝才降下此怪兽来乱天下......秦始皇也坐不住了,于是张榜悬赏:“如果有人认得此怪兽并降伏,重赏金银及土地。”
话说在咸阳城中有一户人家,家中老父已将近七十。秦始皇下令活埋老人后,他的儿子就在屋中盖了一个夹壁层,将老父藏在夹层中,每晚入夜偷偷将第二天的饭食送进去。这一次,儿子送饭把怪兽的事情给老父亲说了。老父亲听完笑了笑,对儿子说:“这头怪兽我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儿子听后,对父亲说:“那暴君悬赏捉拿这头怪兽。有重金和田地啊!”老父亲阻止了儿子的想法,说道:“我给你说个捉拿怪兽的方法,你最好不要赏赐的金银田地。只要皇上不再活埋老人的诺言。”说完便在儿子耳边低语了几句。
儿子听完后,第二天依照老人说的方法,捉了一只狸猫,便揭了皇榜,满大街找寻那头怪兽。一见怪兽,儿子便将狸猫放出,说来也奇怪,怪兽一见狸猫,便缩成一团,软若烂泥一般,任由人们将它捆绑起来乱棒打死。
始皇听说后大喜,召来儿子询问擒获怪兽的始末。儿子将老父亲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始皇。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始皇于是***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民间便有了“60岁不死就活埋”这一谣言。这个谣言也有可能是在元朝,为了统治江山,不让汉民造反,可能会颁布类似的法令。
但是“60岁不死就活埋”,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将这个谣言当做真事来传播。原因有几点:
一、在远古时代,有多少人能活到六十那么高的年龄。***如能活过六十,也会被部落当做宝贝供着,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在当时就是无价之宝。
二、《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虽然这么大的岁数史书上也可能是夸大了。但是上古年满六十就活埋或弃之荒野任之自灭的说法真的是无稽之谈。
三、出于对元朝的仇恨,反元志士将元朝的血腥统治夸大,引发百姓的仇恨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确实是不真实的谣言。切不可把这种谣言当做真事来对待。
首先我们不说南北两宋是儒家高度盛行的时期,这个时期讲的是礼义廉耻,百善孝为先,宋朝的皇帝向来都是以仁孝著称,南北两宋的基本国策就是以孝治天下,在当时科举考试作为当官的主要途径,普通百姓要想飞黄腾达就一定要通过科举,而宋朝则把孝***和孝悌品行引入科举、国家教育和人事制度上,使之成为朝廷人才选拔或官员黜陟迁转的重要依据或参照标准,可以说如果你不孝则势必不能参加科举,即使你瞒的过去参加了科举并做了官,你的政敌也会以你不孝弹劾你。可以说在当时两宋全国都在谈孝,流行做孝子。
再者两宋对于老人都有着十分优厚的养老政策,宋朝朝廷为支持民间的百姓养育自己的父母,宋***施行k了“侍丁”与“权留养亲”两项制度。所谓“侍丁”,是指对于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如北宋天禧元年(1017),真宗诏:“父老年八十者赐茶帛,除其课役。”天圣二年(***),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明道二年(1033),仁宗诏:“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这些宋朝法令表明,宋代平民如果家有八十岁以上的父母,可免除家庭成员的“身丁钱”,并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以便老人身边有子孙服侍、奉养。所谓“权留养亲”,是宋朝一项比较特别的缓刑制度:犯罪之人(一些重罪除外),如果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可不立即执行判决,允许犯罪人回家赡养父母,候赡养结束后再执行判决。根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
同时由于宋朝官员的升迁十分看重孝行和仁德,所以宋朝的官员都特别流行开义庄,义庄简单的说就是跟现在的红十字会差不多,这些义庄会定期向官员族中的老人或者民间穷苦人家的老人发放钱粮,并且老人生病了还会给予药品,可以说这种义庄在宋朝各地是屡见不鲜。此外,宋朝***还会在各地开始***院,北宋明文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凡50岁以上的鳏寡孤独老人,可以进入国家在京师及诸路开设的***院。
可以说宋王朝的养老政策是十分完善的,其多层次的养老系统可以确保全国三分之二的老人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第一个层次是主流的家庭养老;第二个层次是***性的宗族养老;第三个层次是民间的慈善养老与互助养老;第四个层次是国家的***养老。另外,宋代还设有“药局”、“施药局”,类似于今日的平价门诊部,药局只“收本钱不取息”。有时候,药局还会向贫困人家免费的发放药物。公墓的***体系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此即“漏泽园”,负责没人安葬的穷苦百姓。可以说宋朝基本上做到了让民间的老人“生有所养,死有所葬”。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养老政策只能确保大多数人都去赡养自己的父母,那么少数人还是不愿意赡养自己的父母怎么办呢?很简单那就是用严厉的法律去让他们不得不赡养父母,宋朝对于不孝的惩罚可谓是十分严厉,首先宋朝的不孝罪行是归入到十恶之中的,而十恶之中就包括谋反,所以说在宋朝不孝是最大的罪,而且一旦这个人被判定不孝,则无法赦免 即使皇帝大赦天下也没有这个人的份,宋朝规定子孙殴打父母、祖父母者斩,妻妾殴打祖父母、父母者绞;子孙辱骂祖父母、父母者绞,妻妾辱骂父母、祖父母者徒三年,并且会强制让其离婚;对于不听父母和祖父母话的子孙,如被告则徒两年;在具备赡养条件下不赡养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孙则徒两年同时剥夺财产继承权,妻妾在徒两年的情况下还要强制离婚。可以说宋朝对于不孝几乎是零容忍,基本上只要被判定不孝,不是***就是徒刑,绝对不会有赦免的机会。
所以试想下在如此丰厚的养老政策和严酷的养老法律上,宋朝谁会有人在老人七十岁的时候把他烧死?在当时连殴打、辱骂父母和祖父母的情况下都要被判***,更何况这是***裸的谋杀呢?再加上宋朝对于要赡养老人的家庭都会给予丰厚的奖励,即使你供养不起,民间和***也会帮你供养,这样我想不管是谁都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辟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辟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