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追寻者汉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追寻者汉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石家庄是古代哪个朝代的国都?
  2. 请问历史上“勒石燕然”的是哪一位名将?

石家庄是古代哪个朝代的国都?

石家庄正定县新城铺是春秋战国时期鲜虞国的国都。

历史追寻者汉朝-历史追寻者汉朝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城铺村在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鲜虞人在此定都,那会起名叫“新市”。新市位于现正定县城东北处,地处正定、***、藁城交界处,已有2700年历史。关于新市也就是现新城铺村在《左传》中就有记载。

在古代,新市那里居住着白狄族人,他们同周王室同为姬姓,因文化差异被称为少数民族。公元前770年,白锹族人随着族人的强盛,建立了以新市为中心的鲜虞国,定都新市。鲜虞国人英勇善战,在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力,鲜虞国从建立到衰败长达281年之久,由此也可以说明当时石家庄市正定县是相当适合农业发展的所以鲜虞国当时国力的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后来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和藁城出土的尖首刀币,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已经会铸造货币了,这反映出鲜虞国的商品流通的发达。据古书记载,新城铺村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古代传达一些秘密文件都是通过人骑着快马传递的,由于马长时间奔跑体力不支,所以中途可能就会换马继续赶路,所以新城铺根据它的地理位置就被当时当做了换马休息的地方。
现在的新城铺村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由于建立时的强大,所以新城铺村的发展一直很好。

严格来说,石家庄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不过这仅指的是石家庄市区,如果放大到下面的县,那就有一个横跨灵寿县和平山县一带的中山国,今天平山县三汲乡还有中山国文物陈列馆。这个中山国不是西汉中山靖王的中山国,那个在保定的满城、定州一带,石家庄的则是战国时期戎狄部落建立的国家,其实力可以说仅次于战国七雄,北边和燕国和南边的赵国都吃了他不少苦头。最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军事实力大进,这才灭亡了中山。

历史追寻者汉朝-历史追寻者汉朝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策》有《中山策》专门是说中山国的史料。那么为什么一个这么强的国家,在《史记》世家里面没有立传呢?其实看看《中山策》就知道,里面有个作风不太正派的权臣司马赒,而这个人正是太史公的先祖!可想而知,如果要写《中山世家》,那就必然会涉及司马赒,这又是太史公难以下笔的。除了中山国遗址纪念馆外,在河北博物院也有一个中山国的专门展厅,详细介绍了中山国的历史,展出了中山国的文物,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看看。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追寻者汉朝-历史追寻者汉朝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石家庄辖区内灵寿做过都城的!这算是回答了提问!我想说的另一点是,也不要说石家庄一点历史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石邑城,历史书的地图上会有的,那个城的位置就在石家庄的裕华路和友谊大街交叉口周边!凭这一点,秒杀了国内大多数城市了吧?!

石家庄原来是两个小村庄,如果真正追寻历史根源请往正定、元氏、井陉、平山这些地方去找,即便周围的赞皇、灵寿也比石家庄有历史底蕴,石家庄市的历史渊源请追溯到清朝末年开头就可以了,至于很多人回答里说是古代的这个国那个国,请把目光关注到正定和平山。石家庄想跟这些历史搭上边实在是太牵强。石家庄是个年轻的城市,如果想辉煌请多想办法创造点现代文化,不要老是拿来主义的把周边县曾经的辉煌拿过来用,不怕被笑话吗?问题问的也不严谨,如果说石家庄地区有哪些地方曾是古代国家的国都,那就没毛病了,在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的人普遍的思维模式是说石家庄那一定就是石家庄市,如果要加上周边县请说石家庄地区。

石家庄是在上个世纪1903京汉铁路在此设站,和1907年平太铁路的建成。而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因此也由石家村和休门村变成石门市。1947年***解放了石门才有了现在的名字石家庄。

石家庄一带汉朝时由鲜虞人建立了中山国,后来被晋国和魏国连年的征战灭亡。随着燕赵两国的战争割据,后来石家庄一带应该隶属燕国归燕国管辖,三国时归冀州管辖应该属于魏国。

请问历史上“勒石燕然”的是哪一位名将?

谢邀。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后世武将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作为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燕然山频繁出现在古诗中,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白 “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范仲淹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的便是《燕然山铭》刻石之事。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 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

燕然勒石因为班固的石刻铭文而载入史册,但窦宪本人的战功并不能与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相比。这是因为,一是当时并无边患,窦宪只是因东汉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出征北匈奴。二是北匈奴衰弱已极,窦宪在窦太后支持下,***精锐之师,劳师远征,没有不胜的道理。所以他的战功也远逊于封狼居胥的卫青、霍去病,在历史中的名气也并不显耀。

燕然勒石的历史意义却很重要。汉朝从白登之围的耻辱为开端,到三百年后的燕然勒功,“大汉天声”最终扬眉吐气,“且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经此一役,匈奴再无战斗力,燕然勒石是当时匈奴人军事力量集结的地方,汉朝没必要再往北打了。正是有此意义,才能明白燕然勒功的威慑意味。班固在《封燕然山铭》中赞扬窦宪率领的汉军为“鹰扬之校,螭虎之士”,浴血奋战,克敌无数,堪称“陵高阙,下鸡塞,经碛卤,绝大漠”,直到“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此次功勋的历史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即使是颇有历史洞悉力的班固,此时也毫不谦虚了。

千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在历史烟云中黯淡、湮灭。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因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杀,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燕然山大捷使窦宪洗脱罪名,更获封大将军。两年后的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精兵出击,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人率军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包围了北匈奴单于,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俘虏了北匈奴单于之母阏氏,斩杀名王(大部落王)以下五千多人。北单于逃走,不知去向。汉军出塞五千余里后班师,其距离之远创下了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的纪录。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燕然勒石”作为典故经常出现。例如唐朝李峤《饯薛大夫护边》中的“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追寻者汉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追寻者汉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