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2. 为什么河南人都爱说“中”?
  3. 秦国真的是西戎国家吗?

什么是“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最近这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乃至经学界中最广受关注、影响最大、也最重要莫过于“清华简”了。大名鼎鼎的“清华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关注和惊叹,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最显赫的学问。那么这清华简究竟是何方宝贝呢?

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清华简 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校方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立即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李学勤先生出任主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清理、保护和拍照。10月14日,校方又邀考古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名家权威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清华简 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华简

根据专家研究和碳14的测定,这批竹简包括整支和残片共有2388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公元前300年上下),主要内容为经史类典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从未见于史书,是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文献价值极高。根据研究还原,清华简原来应该在1700支以上,绝大多数竹简上都有文字,一般都比较精美整齐,保存良好,清晰可辨。少数竹简上还绘有图形,颜色相当鲜明。

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清华简 夏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华简

其实建国后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其中不乏量极大的里耶秦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但是这些大批简牍的性质主要是公文、档案,对于正史的记载是一个补充,而且很多简牍本身并不珍贵,保存也很差,价值不高。“清华简”与众不同的是,其内容是经史典籍,已经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而且数量庞大,保存极为完好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素来重视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都是建立在寥寥几部先秦典籍上的。但自秦朝焚书令后,先秦典籍几乎全部丢失,只有极少数的典籍被偶然保存了下来,被历朝历代的学者看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其加以注释和理解,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清华简正是秦国统一前楚国的典籍,对于中国经典来讲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意义.


在中国经学研究中,一个新字的发现和解释都有可能是重大突破。而先秦最重要、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两千年的典籍“六经”中,清华简就包括了《诗》、《书》、《礼》、《乐》,这对中国经学史来讲是前所未有的***现。尤其重要的是《尚书》,清华简中的《尚书》甚至有是前所未见的篇目。

专家认为清华简有五大价值,第一,其中的《尚书》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至关重要;第二,解决了很多中国学术史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难题;第三,发现此前从未见过的《诗经》篇目;第四,记载了关于楚国历史和地理的珍贵史料;第五,提供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关于楚国文字的大量实物。整体而言,清华简的横空出世一定会极大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其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参考文献

李学勤:《初识清华简》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清华竹简是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自香港抢救回归。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清华简的内容有60余篇。有多篇《尚书》内容。

《保训》、《耆夜》等篇章是毁于焚书坑儒,遗失2000多年的《尚书》篇目。还有多篇《诗经》不见于今本《诗经》。以及专门记载楚国历史的《楚居》。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进行了年代测定。其年份是公元前305年左右,即战国中后期。

清华竹简可能是被盗墓等非法途径出土的。然后流入香港古玩市场。

清华竹简有重大意义:

一是对华夏文明有着重大意义。

二是进一步验证了古人对《尚书》的定论——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背诵出的28篇《尚书》是真正的先秦典籍。古文《尚书》是伪书。

三是进一步验证的孔子去世之后,几千篇的全集《诗经》依然流传于世。

四是清华竹简的出土。推翻了秦朝粉丝编织的谎言。


这个图片的的文字是狗奴们编造的。楚国文字五秦国相同。也有小篆、隶书等字体

附录:《尚书》资料:孔子修订的儒家教科书有120余篇,秦朝全部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有尧舜禹汤、武王伐纣、周公营建洛阳城、平定叛乱等内容。其中还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等法治思想。

【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竹简”一词听起来年代久远,满怀求知若渴崇敬之心,建议请将“原著”通过有线、无线、多媒体公之于众,让古史爱好者一睹千年古书风***,到底是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还是蝌蚪文写的著作,外行可以瞻仰至圣先贤大作,内行也可增长上古书法文意辨识能力,也可集思广益共研这两部著作的真伪,利国利民。

为什么河南人都爱说“中”?

古代把中国分为***,河南为豫州,因居***之中,又称中州,中原。古人还认为华夏居天下之中,又称我国为中国。中国,中州,中原一脉相承,也滋养了中原人为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性格,遇到他人有求于己,便大大方方回应一个中字,便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人。一个“中”字,掷地有声,慷慨承诺,没有推辞,反映了河南人豪爽大方的民风和性格!

应该是流传很广的一句方言。我老家在河北,后来移居到东北某地。我不知道是其中一个地方还是两个地方都这样,就是把“行(“可以”的意思)”说成“中”。例如一个人问另一个人“行不行”,很多年纪大一点的,就会用“中不中”来表达。想想这么说也确实有它的道理;例如打靶的“中的”,买彩券的“中奖”,说的都是结果跟目标相一致。给“行”说成“中”,那也是表明两个人想法达成了一致,跟“行”在这一点上毫无二致。当然,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从小就这么说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五十岁往下的,已经很少有人再这么说。河南只去过洛阳和开封、经过郑州,对有多少人还这么说缺少估算。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人这么说的也会是越来越少;毕竟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讲普通话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中不中”是河南人的显著语言特点,似乎全国只有河南人这样用。表示能力时,普通话用“行”,河南话则用“中”。拿过去流行甚广的一副对联来说,普通话是这样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换成河南话则是:说你中你就中不中也中,说不中就不中中也不中。横批都是:有权任性。

可是查找100之前的文献,几乎见不到“行不行”和“中不中”的这种表达能力的用法。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弄清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人在认知视点上的差别。其实,它们都是由“行走”的含义引申出来的,差别只在于说普通话者是着眼于出发点,而河南人则是着眼于目的地。

“行”的本来意思是“行走”,这种行为一定有个出发点和目的地。说普通话者着眼于出发点,一个人首先得能移动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行”就自然引申出了有没有能力达到目标的意思。然而人行走通常都有个目的地,那么行走的目标就是不远不近正好到达目的,“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嘛!显然,河南人的着眼点就是是否达到目的地,它就是由“过”和“不及”两方面所确定的“中”,由此“中”就引申出表达能力的意思。自古以来,“中”就被认为是最佳的度,诸如“中庸”、“适中”、“中的”、“切中”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行”又引申出各种“行事”,可以表示各种动作行为,因此它也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能力。相应的,河南话的“中”也有了表达一般能力的功能。

语言是观察一个民族思维特点的理想窗口。而因为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域的人拥有不同的观察视点,结果就形成了不同方言的特色。

其实河南话的"中.不中"更主要的含意是"中庸"是老子的“道"。中庸之″中"指不偏不倚为之中,是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也就是老子之"道"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要按其发展规律而发展,人力可以顺“势"而为,决不可逆天道行事,所以,思维要"中".为人要"中".做事要"中",只有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才符合"道",才是任何事物的最隹状态。所以,河南话的"中"极富哲学道理,也是人间理论追求之至境。做事符合规律就中,反之为不中,做的好为中,反之为不中,效果好为中,反之就不中,一切以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为标准,所以,河南人真"中"。

中不中,这句话,几乎成了河南话的代表,可是我们地处河北的邯郸也这么说,包括邢台市的部分县也都这么说。有人会说,邯郸话是属于中原官话,这是不对的,邯郸话从语音学上分是属于晋语系的邯邢片。

这样说,或许不太直观 ,举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王宝强是邢台南和县人,南和县是邯郸和邢台交界的一个县。我们回忆一下,他在电视上说的方言和我们普遍认为的方言一样吗?细听,从语调、用词、句法上与河南话是迥然不同的。

回到中不中这个问题上,邯郸话中不中应该和河南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表示行不行,肯不肯愿意不愿意的意思。据明崇祯版《永年县志》中记载,就有中不中的方言记录,解释的意思是相当于古文中的“堪不堪”,堪代表能够,意思和行不行也是没什么差别的。邯郸市现在大部分属于明清广平府的下属县,而永年县恰恰是广平府的治所所在地,《永年县志》中的记载,也说明了明代就有这个表达方式。

秦国真的是西戎国家吗?

秦国肯定不是西戎国家,是华夏国家;但另一方面,秦国的西戎色彩又比较重,往往被东方国家贬为戎狄。

关于秦人的起源,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祖大业是颛顼的孙女女修所生。近代开始怀疑《史记》中各民族始祖都系于炎黄二帝。于是有王国维、蒙文通等认为秦国来自西戎,证据大概是秦一直生活在“西垂”,商代有先祖叫“戎胥轩”,所以是西戎。而傅斯年、顾颉刚等则认为秦国来自东夷,因为秦国嬴姓、鸟生传说,这些记载比较符合东夷神话特征。

在清华简《系年》中,则明确提出秦人是来自东夷奄国,奄国在今天山东曲阜,后来的鲁国所在地,为秦人东夷说提供有力证据。那么,秦族的血统应该是夷,但自从被迁到西垂去,成为周王朝体系的一员,实际上慢慢华夏化了。另一方面,周把秦迁到西方确实是抗戎的考虑,而秦人又避免不了沾上戎狄的习俗。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在西周秦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华夏文化。

而到了两周之际平王东迁,把宗周故地全部留给秦国。秦人一方面慢慢收纳故周遗民,一方面又开始渐渐征服戎狄。这时候的秦国的华夏化更明显,最典型的就是秦文字是继承周文字最好的。但因为秦作为西方霸主,一直不太服从东方,所以往往被东方国家贬为“戎狄”,这里更多是政治上的贬低,而不是把秦国作为事实上的戎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是,也不是。

秦人之祖——恶来,源出东方,本是中原商王朝之忠臣良将。

周人灭商,杀恶来,强徙秦人至甘肃秦地(天水)为奴养马。

陕甘一带,本是犬戎繁衍兴盛之地。秦人处其间,故融合了戎人、周人和中原文明之风俗。

秦人立国,犬戎功莫大焉。

秦人灭周,犬戎功莫大焉。

所以,秦朝之人,乃是多民族。

所以,秦人之国,乃“联合国”!

😊

你这个提问可以从两部分来解读:一个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个是血统与社会地位。

如果按地理位置划分,它可以是西戎国家的一部分。它的领地在中原边缘地区,长期与西戎作战,后来强大时又统一了西戎12国,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是西戎国家。

如果是按血统及地位来划分,它不是。因为秦是周天子亲自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秦国王族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恶来和飞廉之后。秦非子是嬴姓部落首领,秦始皇则是恶来的第35代孙。秦王族出自华夏,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

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谢谢邀请,谢谢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华简中有夏朝历史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